A:关于智能照明的争论也有挺多年了,从什么样的通讯协议好,到真智能还是伪智能,从单品到生态,从入口到数据的价值……似乎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行业里都有激烈的探讨,而且都没有定论,你怎么看这个事儿?这种争论有可能停止么? B:首先呢,这些争论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细节或者具体的内容块儿上,只有极少数是发生在趋势层面的,在大的发展趋势上,大家的认知还是比较接近的,智能一定是下一代照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所以,这些争论整体上是一个很正向的作用,让乐观者不那么盲目,也让悲观者不那么麻木,符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有“历史的进程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样的辩证法发展观。 其次,但凡涉及到争论,都有一个必然存在的“立场”为基础,没有“立场”就不会产生争论。说ZigBee好的基本都是在做ZigBee的,说BLE好的都是做BLE的,说产品是伪智能的可能是搞感应模块的搞云端服务的,说电视是入口的是做电视的,说开关插座是入口的是做电工产品的,讲数据价值的通常都是做通讯模块的…… 立场本身都是有倾向性的,所以很多争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大家讲的都对,但其实是鸡同鸭讲,鸡说鸡的道,鸭讲鸭的理,然后各回各窝下自己的蛋。 鸡蛋鸭蛋在吃货眼里都是蛋,吃法不一样而已,鸡蛋呢,适用性强一点儿,煮着炒着蒸着煎着都可以,鸭蛋就总是被腌着卤着……前者你可以看成是通用吃法,后者是专业吃法, 没有冲突,将两者做法调换一下,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是完全不行的。 重要的是,你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整出来的菜符不符合光顾你生意的吃货们的胃口,湖南的辣四川的麻东北的酸江浙的甜……一个东北菜大厨和一个本邦菜大厨争论什么菜系才是最好的没多大意义。 所以这些争论慢慢的也就没有了,但新的争论还是会持续产生,所谓的,思想的见解的碰撞,不过呢,灵魂鸡汤一下,基本上,很多类似的争论,争辩双方的深层次的潜意识里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服对方,而是要坚定自己。
A:确实,做智能照明的企业背景是很多元的,那也就是说现在这些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大家的切入点和做法不一样。
B:也是有必要的,长期来说对行业发展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不会影响智能照明整体发展的最终结果,但短期来说会影响资本和行业资源的流向,每一个争论点都是企业的一个选择项,这些选择会对具体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A:说到长期发展,现在行业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就是,现在的智能照明,用APP控制的用语音控制的等等,大部分都还是伪智能,和真正的智能还差很远,这个你怎么看。
B:你有小孩儿吗?
A:有啊,两个,一个两岁,一个八岁。
B:那他们是不是人?
A:……
B:你不能把智能照明和照明直接划等号,照明是一个成熟的事物,是百年老妖,智能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还像一个婴儿或者幼儿。不能因为婴儿还需要换尿布需要喂奶就说他/她不是人,所以不存在真伪这样的说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 智能照明相较于照明,先天性的就具有了照明的所有功能元素,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智能”的部分,就像一个普通人打了针什么血清,突然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意念控物之类的特异功能,只是这些功能还很初级,时灵时不灵的,还需要外界指令激发,没办法自主控制。 这个过程就像婴儿呀呀学语幼儿蹒跚学步,总得有大人去教去带,要求太高了没用,“智能”本身还没办法完全做到,不是做不到,是有这个潜能但还心智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更广泛的社会“链接”,成长需要时间。
A:按你说的这样,那还没办法商品化啊,为什么大家现在还要做智能照明?更重要的是,为什么用户还会买智能照明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做照明产品的智能化还有什么意义?
B:所以早期做智能照明的,大部分都是先烈,活得久的那叫先驱。为什么大家还要挤破头去做呢?可能是为了理想,可能是为了生存,也可能就是为了收益,而且收益不可计量,不仅仅是用钱能衡量的。 举点儿通俗的例子,就像嘉兴南湖红船的乘客,就像五月花号上的旅者,就像黄金梅丽号的船员,就像西子湖畔层屋中的十八罗汉…… 而且,做为先驱,能活下来也不代表就是最终的成功。秦终结春秋战国亡于二世成就两汉,隋统一南北朝诸国亡于二世成就盛唐,民国覆灭清朝结束军阀混战力抗日寇亡于二世成就中华之复兴…… 我们用婴幼儿来做比喻可能影响了你的判断,不成熟不代表不能商品化。它还是照明,这个基本功能本身是没变的,在这个基础上,厂家的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买它买它买它”,多少都会有些效果的,达成了一定的冲动性猎奇性消费,另外,大部分早期的消费者其实是把智能照明产品当宠物买的,有趣,好玩,能玩……而且,无线操控是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这个部分确实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 这一整个过程都是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对智能来说,这还是在哺育阶段,对消费者和市场来说,还是在教育阶段,对产品来说还是在培育阶段,对服务来说还是在孕育阶段。 所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拿人生不同阶段的消费来类比,智能照明是处在“母婴“用品这样一个类别中,是技术围绕着厂家或品牌这个“母”来服务,是厂家或品牌围绕着市场这个“婴”来服务。 应该说,现在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智能照明差不多是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会越来月好玩,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所以,用户会为智能照明买单的,而且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认可。 这个代价还是很大的,太多的企业做智能照明颗粒无收折戟沉沙,为什么他们还趋之若鹜呢?因为,智能,是照明的希望。 照明人做智能照明,就像飞蛾扑火,只不过,落差在于,每一只飞蛾都觉得自己是可以浴火重生的凤凰,但大部分,绝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先行者,都将成为助燃的材料,让智能的烛火越烧越旺,最终,成为一轮崭新的太阳。 就算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也还是很难抵挡浴火重生的诱惑,仍然还是会前赴后继,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希望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A:点儿意思,智能照明确实是大家都非常的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切入。但真正在做的,据我了解到的,也确实都感觉很辛苦,都在找各种出路,不像LED替换传统光源那样顺理成章。你说智能照明现在会有一些变化,像是快要上小学了,为什么这样形容呢?会有些什么变化?
B:讲这个呢,我先问你几个问题。如果,赋予机器可以自己演进的智能,那么机器发展的终极目标会是什么?
A: 是,变成人吧?
B:对,应该是最终想要进化成人,但是为什么呢?人,没机器那么强壮那么快,也可能没有它们那么智能,有的时候思维还比较混乱,为什么演化成人类会是机器自我赋予的终极发展目标呢?
A:这个真不知道。
B:因为人有情感,人的情感是不遵循逻辑框架运作的,这个是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所不能理解的。智能机器追求成为人,就像人追求成为神一样,人理解不了神的无欲无求,机器人也理解不了人的七情六欲,而这种理解不了最终就会被“神化”,成为一种高高在上不可碰触但又始终是心底渴望的一种诉求。
A:这个太玄了,哈。
B:那问你个咱们日常熟悉的,汽车也发展这么多年了,假设汽车也有自己的思想,你觉得汽车最希望自己能发展出什么新的功能?
A:自动驾驶?
B:不是。
A:不知道……变形金刚?
B:差不多吧,不过不是,你得设身处地的从汽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汽车最想要达成的新功能是,飞起来。 其实这个功能早就达成了,飞起来的汽车叫飞机,飞入太空的飞机叫飞船,飞入外太空的飞船叫飞舰……这种渴望就跟人的欲望一样,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而且没有止境。 喜欢钱的人,赚了100万就想赚一个亿,赚了一个亿就想搞个啥啥首富……喜欢权力的人,当了科长想当局长,当了局长想当市长省长….. 要是成了世界首富或者当了国家总统了,那还追求什么呢?这就绕回了第一个问题,被赋予智能的机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A:这个和我们讲的智能照明有关系吗?
B:当然有关系啊,智能照明的发展会经历三个主要阶段,从开始到现在的阶段,都是由技术和人来驱动的,主要是人的诉求驱动的,技术只是辅助,这个“人”,并不是消费者,而是希望用智能在照明上创造收益的群体。 智能照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由环境驱动的,也就是加入了消费者需求的因素,这个需求不是之前那种凭空想象的或者什么市场调研用户画像之类的文字游戏,而是随着产品和市场教育,切切实实从市场端传导回来的真实的消费需求,在B端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到这个阶段了,C端应该还要一段发展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由智能照明自身的发展诉求来驱动的,也就是智能照明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个东西的答案是没法去猜的,可能二十年三十年后才有去琢磨的基础。这其中还有个很大的变数,在智能照明中,现在的照明是主因,是智能照明之基,将来很有可能发展成智能是主因,最终需要看的是智能的发展诉求。 这个过程和人的成长过程很像,婴幼儿的时候需要你抚养照顾,青少年的时候受环境影响很大,遇到良师益友还是结交狐朋狗友结果肯定有所区别,成年后有自己的追求和责任,或者为理想而奋斗或者为一日三餐而奔波……虽然具体到每个人都是有所不同的,但在社会层面,在整体上,就是一波新人换旧人,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现在的情况,智能照明就是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切换的时间点,这也是一个过程,不是“嘎嘣”一下就切换过来了,所以会有很多变化,热度会越来越高,市场的动作会越来越频繁,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但是,坑也会越来越大。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峰耸起万坑出,那个将那个峰可能就是先驱和他的战马,万骨就是先烈,万坑,那就是埋先烈的。
A:哈哈哈……具体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B:采用智能的项目会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的新开发产品都会优先考虑智能元素,在市场端,智能和智能产品的场景体验会越来越丰富……平时咱们看到的智能照明产品可能类似于公园里游乐场里看到的小孩儿,后面会越来越多类似上学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看到小学生的那种景象。 离普及还差得远,但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或出现集中爆发的情况。这在B端已经开始了,什么智慧路灯之类的,这种情况在C端也会逐渐开始的,像那个火爆的杀菌灯,如果不“智能”一点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A:有点儿跟不上你的思路,面儿太大了,虽然讲的都是智能照明,用来形容的这些内容也确实贴切,但就是感觉还是有点儿懵。那你说智能照明现在能不能做呢?还有,你提到杀菌灯,现在挺火爆的,杀菌灯能不能做?
B:能不能做,取决于做决定的人及其关注的目标点,不是取决于事儿本身,这一点在智能照明和杀菌灯上都是一样的。 正常一点儿的思维呢,一个事儿能不能做,要看很多综合因素,有没有这个基因啊,有没有适合的资源啊,是不是一个适合自己切入的市场窗口期啊,等等。 先说杀菌灯,我列过一个表,如果按那个表来评估的话,大部分今天在做杀菌灯的企业都会成为先烈,这个表分成两个部分,可以大概讲一讲。 第一部分是挑战,很难看到一个产品类别在兴起之初就有如此多的大品牌蜂拥而入,基本上直接堵死了创新品牌的上升路径,所以现在是解决方案公司的机会。 也没有能完全避免人身伤害责任的商品标准,不能看着别人做你就做啊,别人家里有矿,你家里有吗?而且,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儿,就算家里有矿,也不一定赔得起。 核心技术是UVC灯管和UVC LED,应用产品承担了与其核心价值不匹配的责任,而且现在按照明产品的路子去玩儿,辛辛苦苦做几单,出点儿啥事儿砸一堆库存在手里,收益是有限的,风险却是致命的。 人是忘性很强的生物,要考虑到疫情消散后,防护类产品消费热情冷却的情况,没有个三五年,一个产品类别是形成不了市场气候的。智能手机那么牛逼,也要孕育五年市场才爆发,杀菌灯在B端的强植入是没问题的,在C端,市场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孵化,第一波欺骗曲线都还没过,谁能保证自己在两拨欺骗曲线中都是活的很好的那个呢? 诸如此类的内容,我列了不少。 表的第二部分是机会,内容并不多,比如:疫情当口恐慌情绪下消费者的盲目消费心理,产品形态上的传统性使得切入的门槛比较低,消费升级带来的家居生活的品质化需求,等等,这其中,也包括照明企业急于从传统产品和服务中寻求向外突破口的因素。 是企业想不到这些吗?不是!那为什么,即便前面是地雷阵,还是有那么多中小企业要来滚这个雷呢?这就跟前面讲的飞蛾扑火是一样的道理,这确实是一个机会,而且每个切入的企业都觉得自己不会是被雷死的那一个。这是企业的理性行为吗?不是!这是决策者的主观判定。 不是理性行为,是错误行为吗?也不是!衡量决定本身对错的是结果,只要结果好,就是对的决定,结果不好,就算你请麦肯锡做的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那也还是错误的决定。 智能照明也是一样,看上去是有很多很多的坑,每一个坑都是机会,看上去是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每一个机会都是坑。 所以不存在能做还是不能做,做不做就是起心动念的事儿,至于那些调研啊分析啊,大部分时候都是决策者为了坚定自己的选择而列出的支撑论据。 同样类型同样规模拥有同样资源的企业,面对同样的市场数据和调研结果,做出的决定可能是不同的,这个以前讲过一个例子,就是涂鸦和易来的发展故事。 决策者才是一个企业的舵手,会把企业带到不同的方向和领域,每一个战略性的决定都是决策者自身对市场和危机评估后的一次选择。
A:本来是快明白了,又被你绕晕了,所以你认为能不能做,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企业老板的想法?
B:十年前,马化腾李彦宏都觉得云计算云服务不能做,马云把他们认为不能做的事儿做成了,结果上来看,马云是对的。如果阿里云没有成功,那就是马化腾李彦宏对了,说明中国的土壤不能搞这种太前瞻性的事物。 所以,解读对错,只能从结果上来看。
A:有道理。 A:我们谈的都是很大面儿的这样一些问题,行业里很多人其实更乐于看到一些很具体的分析,一些更具指导作用的直接的数据或者方法,而不是深度的思考,这方面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B:其实不冲突,要看对象是谁,我们讲的这些内容,也不是说要给电子工程师看给生产经理看,因为,你问的这些问题呢,也不是由他们来思考和决策的。 你讲的行业里很多人,那大部分都是执行层面的吧,老板,或者做整体战略规划的,还是少数,只有这些少数人才会真正触碰到这些问题。 所以在战略层面有效的决定是由有效的决策者来达成的,采用什么通讯协议这可能要由技术的总负责人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业务拓展方式这可能要由销售的总负责人来决定,要不要做智能照明一定是企业的总负责人来做的决策。 对于这种动辄成百上千万上亿投入和三年五年的长期规划,没有谁会拍脑袋拍屁股做决定的,一定是经过深度思考的一个过程。
A:那对于行业里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智能照明这个问题呢?有没有什么更具体一点儿的方式方法?
B: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倒金字塔,最顶部的,思考是最多的,到最底部的时候,思考是趋近于0的。执行的过程刚好是反过来的,最顶部的,趋近于0,到最底部的时候,执行的工作量是最多的。所有的中间部分,都是既要有思考又要有执行的,侧重不同。 一个思考的金字塔和一个执行的金字塔扣在一起是什么?是大卫之星,也就是“所罗门封印”,以色列国旗上的那个图形。 这个图形有很多解释,其中一种,是生殖崇拜,我们稍微展开点儿,就是思考和执行能完美的契合,才是稳定的,才是可持续的。 就说智能照明,如果一个公司只有一个深度思考的大脑,研发没有技术的学习和积累,采购没有模块啊APP等价格和性能匹配的智能元素的资源,销售没有适合的产品销售通路…..思考无处安放,就成了飘荡的游魂。 深度思考是大方向决策,整体思考和执行才是事情最终可以落地和目标可以达成的关键。简单一点儿划分,思考的层级是这样的:工程师只需要思考怎么把一个产品或服务做好,经理要思考什么样才叫好去设定这个目标并分解任务,总监要思考在整体决策的大方向上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或服务并下达任务。 对公司而言,一般来说都是千丝万缕,但如果这是一个单链,每一个环节思考和执行不到位,目标就会打折扣,多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形成累积,严重威胁到目标达成。 公司庞大,有千丝万缕的线条,个别链条的思考和执行不到位不会影响整体的发展,但如果出现某一个层级大比例的不符合新方向的需求,也是一样会很难达标。 所以,对公司而言,在一个新的方向上,组织的适应性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个人而言,在思考和执行两个方面,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很难跃迁到新的方向上,这就跟蛇蜕皮树脱皮一样,慢慢的就归到了没有活力的那部分。 LED照明还有很长足的发展空间,但智能才是照明的下一个时代主旋律,不懂智能不了解智能不思考智能,那就是直接等退休的节奏。 至于具体的方式和方法,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都不一样,也不应该一样,它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则,取决于成长的背景工作的环境知识的储备等等等等。
A:你这,厉害,什么东西都能上纲上线,道理被你一讲就都很大。所以,你的意思就是,智能照明,行业里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只是要结合个人的情况去思考?
B:从现在开始,是需要的,这和我们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行业和个人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是做照明的,就回避不了智能。
A:那具体到产品呢,智能照明的产品,产品如何附加智能的功能,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应该怎么做?
B:这是秘密,这不在可分享的内容里。 确实有一个比较通用的,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最合适的,把技术、产品和市场都关联起来,去定义智能照明产品的一种方式。 一些泛泛的行业发展上的看法,可以分享,因为都是基于经验来的,不存在什么工作量的问题,你问,我就答喽,脑子里面直接拽出来的。所谓的深度思考,一定是在知识和经验积累上达成的,或者在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导出的,是一些归总,是自然而然就得到的结论。 但产品直接相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往往有很强烈的个人烙印,而这些烙印又往往伴随着灵感的爆发或者经验的突破或者大量的整理和分析工作,随随便便一讲,对自己太不负责了。 产品里,藏着每个公司所有的秘密。
A:好吧,一种好的产品策略,一个好的产品想法或者思路,确实很重要,可以理解,虽然我真的很好奇,有机会的话还是想你可以分享一下。
B:在产品和产品策略上,想法说出来是没有用的,一些有心人会用这些想法鼓捣出来各式各样的牛头马面,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产品落地,用产品说话。
A:同意。那在智能照明产品的市场方面呢,怎么去卖?怎么去开发市场的需求?在当前有什么样的渠道可以切入?
B:这个我以前写的文章里讲过一些,简单说呢,智能照明产品在目前还不太适合用传统照明产品的通路直接去铺市场,一些适合的售卖方式和渠道已经慢慢成型了,需要的是去深度挖掘。 首要的问题是,练好内功,把产品做对,做好,这是基础,产品对了,渠道对了,就会扎根发芽,就会茁壮成长,这是品牌、渠道和用户多方共赢的情况,没理由不成功的。 至于具体的渠道呢,去看我之前的文章吧,挺多篇都有写,虽然没有专门写智能照明的,不过基本都涵盖到了。 市场的部分呢,是越多人做越好,尤其是像智能照明这样的新生事物,充分的竞争永远都只会出现在下半场,上抛线的后半段。越多人做智能照明渠道开发,市场就会越繁荣,用户的需求教育成本就会拉低,接受度就会越来越高,是好事儿。
A:但是,照明行业这种低价竞争的格局会不会被直接复制到智能照明上,形成市场的一个竞争乱象?
B:不会,这么做是找死。
A:这么肯定?
B:智能照明不是照明,照明,用户买的是功能,智能照明,用户买的是体验和便利,当然,也包括照明的基础功能。低价导致的差异,在功能上是不太明显的,至少是用户感知不太明显的,但在体验和便利性上,用户的感知会非常明显。 APP界面友好不友好,无线控制的流畅性好不好,云端服务的延迟高不高,应用场景的设定合理不合理……等等等等,核心竞争力是这些内容,如果在这些内容上很用心,没理由会在敲铁皮的事儿上计较斤两。 智能照明的长远发展,天然的就会排斥掉一些以低价进行市场竞争的企业,这个和前面讲的上抛线的情况是一个道理,纯粹的低价竞争不会出现在智能照明发展的上半场,至少不会形成规模效应,但策略性的低价,在单品上是会有的,为了引流或者推广,带动整体产品业务的上升,一般会发生在售价在三十元以内的产品上,价格上五十元的产品都很难做低价竞争,谁做谁死。 市场的盘子还太小了,不适用于低价竞争,喜欢搞低价竞争的打擦边球的浑水摸鱼的那个群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被排除在做智能照明产品的门槛之外。 很多人已经转型或者脱离行业了,这次疫情之后数据上会表现的更明显。疫情之初就有过这样的讨论,明显的会对中小型企业有致命的影响,这一反一正,对大企业可能会形成长期利好。 智能照明也是一样的,它的投入所涉及到的资源性和时间性,很难用短期回报来平衡,小企业可以涉足,但总体来说,很难形成影响力。
A:有道理,而且就像你说的,即便道理是这样,但想做的人还是会去做的,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B:存在就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驱动企业发展的,最终还是人,从选择和决策方面来讲,人的感性的部分是回避不了的。
A:你会做智能照明吗?
B:只要是照明行业的人,都会去做的,不做就会被淘汰,早晚的事儿。所以我们都是飞蛾,大家比的,无非是,谁能飞的更久一些,谁能飞跃变革的疾风骤雨,谁能飞到梦想的彼岸。
A:希望我们都可以到达你讲的那个梦想的彼岸,你觉得智能照明成为主流还需要多长的发展时间?
B:传统意义上的照明人能撑到智能照明成为主流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个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不是年纪的问题,而是经验和意识上支撑不了。保守一点儿的话,二十年吧,激进一点儿来说,十年,可能会有质的变化。
A:我觉得二十年也很激进,看来你很乐观。不过想想确实是有可能的,二十年前,固定电话都还没有普及呢,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的时代了。
B:这世界变化太快。 (转自半导体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